巴洛克藝術(巴洛克風格的三個特征)
畫
每個時期的風格都有自己獨特的修辭格和自己典型的審美元素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無論是誇張、對偶、擬人、排比、真實、重複,每一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題、展示社會麵貌的重要方式。
巴洛克是一個充滿隱喻的時代。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隱藏的意義。世界舞台,人生如夢,宇宙如書等。都成為了巴洛克時代的標簽。
人文主義文學運動衰落後,巴洛克文學興起。巴洛克文學也被稱為貴族文學。在內容上,多寫一些帶有神秘宗教色彩的悲傷、生死、虛幻的幻想、靈與肉的激烈衝突。在藝術上,借鑒了中世紀文學的意味、象征、夢幻等手段。
巴洛克文學的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單詞baroque。這個詞的本義是稀有,尤其用來形容一顆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還引申出驚奇、誇張、過度雕琢、故意弄虛作假等意思。
此後,巴洛克被應用於建築領域,指文藝複興後期意大利等國一種崇尚動態、華麗、裝飾美的建築風格。之後,巴洛克被進一步應用到音樂、繪畫、文學、服裝等領域。教師錢樹曾將巴洛克翻譯為“非凡”,所以巴洛克文學也被稱為“非凡文學”。
巴洛克文學作為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應該由少數有文化的人來創作。這類文學通常追求空洞的形式、空洞的內容、華麗的語言、華麗的浮誇,往往用修辭來掩蓋思想內容的缺失。
這些作品中經常出現信仰危機、悲觀厭世、消極懷疑、腐敗思想,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會經曆一段精神上的幻滅期。西班牙的貢戈拉、德國的卡爾德隆、德國的格裏美爾斯豪森、英國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法國的沃瓦泰爾、意大利的馬裏諾都是巴洛克文學的傑出代表。
從地理上看,巴洛克文學起源於意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彼得卡爾德龍是西班牙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人生如夢》圍繞著一種神秘的氣氛和宗教的氛圍,用寓意的方式說明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個體生存價值的探索。
�人生如夢》這部劇,主要以主人公波蘭王子西吉斯蒙德的思想轉變為線索。從國王的星象中得知王子會殘忍、暴虐、無情,從小就被囚禁在邊塞古塔裏。從此,西吉斯蒙德失去了自由,過著半人半獸的生活。
有一天,國王給西吉斯蒙德下了藥,把他帶回宮廷,賦予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統治世界的權利。對此,西吉斯蒙德並不領情,反而給大家增添了怨恨。為了報複所有人,彌補自己受到的傷害,西吉斯蒙德毆打朝臣,甚至威脅國王。麵對這種情況,國王既傷心又無奈,隻好再次麻醉西吉斯蒙德,將他送回古塔。
當王子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古塔裏。他記起了以前的一切,認為一切都隻是一場夢,於是性情大變。不久,國內起義爆發,起義軍攻入皇宮,俘虜了國王。西吉斯蒙德被譽為領袖。但是,西吉斯蒙德並沒有高高興興、安安穩穩地接受,而是宣布自己仁慈、睿智、公正,把王冠還給了父親。
西吉斯蒙德王子是一個象征性的人物。從他性格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否定現世幸福、相信來世解脫、懺悔贖罪等宗教思想。起初,西吉斯蒙德是一個暴力的反叛者。他斥責國王不給自己生命,把自己當畜生,使自己失去了人的尊嚴。西吉斯蒙德看清了這個世界的汙穢和肮髒後,把希望寄托在了來世,於是放棄了對這個世界的榮譽、地位和權利的強烈占有欲,轉而成為了一個溫柔的懺悔者。
畢竟《人生如夢》展現了一個世界變化的場景,引發了人們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質疑:所謂正確的態度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在漂泊的人生中,有什麽東西是人可以牢牢抓在手中的?這些問題在書中沒有明確回答,需要大家自己去探索和尋找。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視若無睹網巴洛克藝術(巴洛克風格三大特征)視若無睹網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讀懂習近平講給青年的‘知心話’”